江苏创新网首页

教育

关注学生思维起点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

发布时间:2020-03-17 16:33:20 | 来源:常德日报 | 作者:王兰芳 | 责任编辑:凌浩

“解决问题”的教学,一直是令老师们头疼的内容,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,我通过近几年的不断研究,总结了一些方法:

引—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,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。

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指出:“数学教学,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,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,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、合作交流的情境。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时,要关注教材资源,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,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创造性地使用教材,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、丰富的、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,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。

学——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,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。

1. 提供信息,让学生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。

新课程小学数学中的“解决问题”,强调必须是一个“选择已知条件”“整合条件”“分析数量关系”“建构数量关系”和“反思问题”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,即新课程的小学数学“解决问题”具有“过程性”,因此在新知探究阶段重视信息的收集、呈现与处理,让学生在各种信息中识别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,并整理信息,提出问题。

2. 数学建模,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方法。

新课程小学数学中的“解决问题”,其教学意义直接指向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。

1)阅读与理解(审题能力):第一个层次是通读,从整体上对问题情境有一个初步了解;第二个层次是精读,对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,读懂情境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,弄清已有哪些数学信息、能想到哪些数学信息、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等。

2)分析与解答(分析能力):提出解决问题策略——设计解决步骤—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——反思学习方法,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。

想:要解决什么问题、怎么解决问题、需要哪些信息、已有哪些信息、还需要哪些信息、如何获取信息等,也可以想想图示、数量关系、数学原型等,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。

说: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,激励他们各抒己见,相互补充,相互纠正,让学生“言”得有理,“言”得连贯,“言”得完整,进而使学生“言”出智慧,“言”出精彩。

动:摆摆、画画、量量、折折、拼拼、算算、写写等都是动的重要方面,其效果远胜于教师苦口婆心式的讲解。通过写数量关系、画线段图和图表、列举等方法让问题变得更直观、更简单。训练方式也多样,有全班活动、师生互动、小组活动、双人活动、个人活动等。

3)回顾与反思(归纳与检验的能力):教师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,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归纳,并检验自己探究的方法是否正确,培养学生自我的反思和检验的能力。

练——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,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。

安排一个紧凑、短时、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,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,设计练习,巩固知识,形成技能和技巧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。练习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、层次性、趣味性,有探索性、开放性。

评——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,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。

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对话交流的机会,鼓励学生质疑问难,善于倾听,鼓励学生相互评价。教师将良好的情绪,亲切的教态,将自身之情融于学生之中,通过自己的语言、动作和表情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信息,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,积极地、激励性地正面评价,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、建立自信,从而促进教学。

快乐的课堂,学生是微笑着的;智慧的课堂,学生是思维着的;有效的课堂,学生是发展着的。我们要对教材多解读,要对学生多关注,要对自己多审视,让我们在课堂上尊重生命的本能,挖掘生命的潜能,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有思想的课堂、有根基的课堂、有追求的课堂、有创意的课堂。(作者:桃源县漳江小学 王兰芳 来源:常德日报)